2023年11月24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与国家级课题申报指导。讲座在外国语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晖主持,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师、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申报教师、青年教师听取了讲座。
任东升教授讲座内容为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之“国家”“实践”内涵及英译。任教授以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字不同译者版本、中国国家安全局与美国国家安全局中“国家”英文表述的区别开篇,引导大家关注“国家”概念的翻译问题,并从“国家翻译实践”概念、“国家”内涵及英译、“实践”内涵及英译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任教授首先用沙门玄奘奉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日本外务省宣布“令和”年号的官方正式英文名称为例,说明翻译事业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他认为国家层面的翻译理念和实践,源于对翻译事业和国家利益关系的深刻认识,包括理论认识与翻译实践两个方面。任教授提出国家翻译实践的学科基础包括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翻译学等,并剖析了国家翻译的概念内涵与概念体系构架。他指出,从国家行为看翻译活动,人类翻译行为是在国家产生并具有主体地位后的集中体现,与国家战略、国家行为、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强化对内意识形态等维护国家利益的国家行为密切相关。“国家翻译实践”是国家通过翻译实践实现战略目的之国家行为,是主权国家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的战略目标而自发实施的自主性翻译实践。
关于“国家”内涵及英译,任教授将国家翻译实践归纳为一个对象、一体两面、三要素,即“国家翻译”整体、翻译的国家性与国家的翻译性、语言、国家、治理的三维性。分析了“Country、State、Nation”三个词作为“国家”一词英译的使用区别,比较了“National Translation Program” 与“State Translation Program”在使用上的优劣。“实践”内涵及英译部分,任教授从中西方语境下理论的“实践”区别展开,解析了国家、翻译、实践三者的组合关系。任教授从概念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的三重三义,结合“program、practice、praxis”概念意义辨析来演示“实践”一词的英译。
讲座结束后,任东升教授对外国语学院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的课题进行了指导。尤其对翻译专业胡波副教授的翻译学方向选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推荐了一些翻译学科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任东升教授的讲座,不仅使翻译专业教师及高水平课题申报教师有所收获,参加讲座的青年教师也通过此次讲座拓宽了视野,获得科研课题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的启迪。(通讯员:唐植君,审稿:刘晖)
讲座专家简介:
任东升,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沙博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国家翻译实践、涉海翻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家”研究》《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研究》,中国外文局委托重大项目《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及全国翻译教指委、军队课题5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套2册。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位)。